【大河财立方 记者 丁洋涛】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班次“排位赛”已完成结算,西安毫无悬念再次拿下第一。
7月16日,中欧班列网公布了2025年6月中欧班列开行信息(按境内城市统计),记者整理发现,上半年,全国中欧(亚)班列开行列数16659列。西安以2463列稳居榜首,郑州、重庆和成都分别开行1458列、1239列和1230列,位居第二、第三和第四,构成了第一梯队的“四大金刚”。这份成绩单清晰映照出各城市在“钢铁驼队”赛道上的竞逐态势,也为洞察区域经济活力、贸易往来以及物流格局提供了关键窗口。
西安断层领跑,梯队竞争折射物流活力
中欧班列网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全国中欧(亚)班列开行列数16659列,同比增长7.3%,去年同期为15520列。其中,中亚方向共计7349列,同比增长24.7%,中欧方向共计9310列,同比下降3.3%。
从开行方向来看,中亚方向班列去程4276列,同比上升28.5%;回程3073列,同比上升19.8%。中欧方向班列去程4456列,同比下降16.5%;回程4854列,同比上涨13.1%。业内人士认为,上半年中亚方向班列开行列数高速增长,与全国货物列车运行图调整密不可分,今年4月9日18时开始,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安排中亚班列图定线路44条,较一季度增加4条。
展开剩余77%在城市排名中,西安以2463列累计列数稳居榜首,对其他城市几乎是“断层式”领先,郑州、重庆和成都跟随其后,构成了第一梯队。昆明和玉溪分别以959列和950列的成绩跻身前十,展现出西南地区城市的崛起。义乌以774的列数位列第七,乌鲁木齐、石家庄和武汉也成功进入前十。一二梯队的城市在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上的竞争,反映出各地对于扩大中欧班列开行规模上的需求。
在纳入统计的28个省级行政区划中,河南省累计开行1522列排名第二,与5月持平。排名前五分别为:陕西(3055列)、河南(1522列)、四川(1256列)、重庆(1239列)、浙江(1178列)。按发运箱量统计,河南省累计发运153074TEU(Twenty-footEquivalentUnit,标准集装箱)排名第二。
数据统计方式的演进也很值得关注。早期中欧班列以“自然列”为统计单位,存在空箱运输导致的“数据泡沫”。目前,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统一采用“重箱折算列”标准(当前以不少于50个重箱折算为1列),倒逼各地提升实载率。这一调整不仅让数据更具横向可比性,更推动中欧班列从“拼数量”转向“重质量”。
制造业强市引领前行,特色产业助力西南城市突围
城市排名的背后,是产业禀赋与物流需求的深度耦合。第一梯队城市凭借制造业根基形成稳定货源,西南城市则依托特色产业实现弯道超车。
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,高端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发达。作为世界上繁忙的国际货运通道之一,中欧班列(西安)常态化开行18条国际干线,“+西欧”集结线路26条,覆盖亚欧大陆全境,基本形成面向中亚、南亚、西亚国家的重要对外开放通道。
作为中部制造业枢纽,郑州的电子产品、大型工程设备、汽车及零配件等出口需求旺盛,依托中欧班列加强了上下游产业招引集聚,推动了跨境电商、冷链加工、汽车贸易、粮食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。同时,密集的回程班列将俄罗斯、中亚等地的化肥、绿豆、亚麻籽等大宗商品源源不断运往国内。
河南国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建筑设备、环保设备和游乐设备出口为主,该公司负责人表示,郑州中欧班列对于该公司设备出口中亚等地带来极大便利。
重庆与成都则依托万亿级制造业集群形成互补。重庆以汽车、摩托车产业为支柱,是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。长安汽车、力帆摩托等企业的出口需求,有力推动中欧班列(重庆)的常态化运营。成都海关发布数据显示,今年前5月,成都中欧班列发运货值211.7亿元,同比增长21.6%。从成都发往欧洲的主要商品是汽车及其零部件、氯化钾、菜籽油等;进口商品主要为液晶电视及其零部件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。
昆明和玉溪能够跻身前十,得益于滇中地区独特的产业定位与区位优势。昆明依托云南高原特色农业,鲜花、蔬菜等生鲜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冷链专列出口,玉溪通过拓展蔬菜、水果等农产品出口,实现货源多元化。
提升回程班次、开拓图定路线,中欧班列增量更要提质
自2011年3月首次发运以来,中欧班列经历了长足发展,运行班次逐年提升。中欧班列与城市的关系已经从开行初期的“建站”,向如今的“兴城”迈进,这要求行业在保持规模的同时,更需聚焦质量提升。提升回程班次、积极开拓图定线路,成为各城市的破局之道。
对各城市来说,提升回程班次、增量提质,仍需开展差异化经营。记者梳理发现,作为第一梯队的郑州,上半年回程班次是去程的将近2倍,和西安回程班次差距相对较小,郑州的回程优势正是差异化经营的典范。
郑州中欧班列运营方告诉记者,这是积极开拓国外市场、构建双向循环的直接体现。据了解,郑州正在重点拓展俄罗斯、中亚国家的回程货源,形成“去程载电子产品、汽车零部件,回程运化肥、绿豆、亚麻籽”的稳定结构,将国外的粮食等大宗商品源源不断运回国内。
此外,作为中欧班列的运力担当,国铁集团不断扩容图定线路(定点、定线、定时、定价、定车次)和推广全程时刻表班列。根据今年4月全国铁路调图方案,中欧班列图定线路已增至93条,中亚图定线路达44条。同时,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每周稳定开行17列。据了解,图定班列和全程时刻表班列被纳入国家铁路运行图,享受优先通行权,例如重庆至杜伊斯堡的全程时刻表班列,运输时效较普通班列缩短20%,全程仅需315小时。
当然,在部分城市,中欧班列作为“补充运力”,仍需继续发光发热。义乌作为全球小商品集散地,2025年上半年班列开行量774列,排名第七,未能进入前五。业内人士认为,核心原因在于其产业特性与物流模式的制约,因为,从货源结构看,义乌小商品以轻工产品为主,单件货值低、批次多。从物流成本看,小商品对运输价格敏感度高,海运的成本优势使其成为多数企业的首选。
从西安的“枢纽经济”到昆明的“特色通道”,从中原的“制造驱动”到义乌的“商贸转型”,中欧班列的城市格局既是产业底色的映射,也是物流创新能力的比拼。业内人士认为,未来各城市需立足自身优势,通过差异化发展策略,推动班列从“量的增长”向“质的提升”转型,更好地服务于内外双循环格局。
责编:刘安琪 | 审校:李金雨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古筝
发布于:河南省股票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