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人的官场上,似乎有这样一种规矩,老主人混大了,成了封疆大吏,到新地方任职了,总是会带上原来的几个亲信到新衙门,为其保驾护航的。当然这里所说的亲信,是大亲信,不是什么司机、秘书的小马仔,也不是参谋、师爷之类的僚、佐,而是实打实的官员。比如某人到某省当巡抚了,启请朝廷让自己带上两三个知州,三五个知县,占据某省的重要地区,好让自己行政。当然,在国朝大盛之时,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,万岁爷龙颜一怒,是有掉脑壳的危险的,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时,说明藩镇势力已经做大,朝廷为了平衡各方关系,也只得屈从于藩镇的意思,让他们带一些官员去占据某地中枢或者是重要地区的行政。
解放战争时期,看似强大的蒋介石政权,已经处于风雨摇曳之中,岌岌可危了,因而这种情况的出现,是在所难免的,甚至成了一种风气,有的将领要带自己的基本部队上任;有的要带上几个重要将领;有的要抓几个军或者几个师,是再正常不过事儿了。而卫立煌当初信心满满地到沈阳就任以后,满以为廖耀湘等远征军将领会给他这个老长官面子,殊不知远征军将领不识他这个远征军继任司令长官的面子,不要说他这个远征军的旧司令长官,就是出任了参谋总长的陈诚,他们同样是不怎么“尿”的,廖耀湘、李涛甚至敢和陈诚当着老头子的面对质,他们,无时无刻地不怀旧他们的旧长官杜聿明、孙立人等人,对于没有参加组建远征军的卫立煌并不怎么看好。
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,卫立煌又想起他的老十四军来,那是他的发家部队,于是,宋子英来了,出任东北“剿总”的副参谋长;彭泽如来了,出任东北“剿总”的副参谋长;陈铁来了,出任东北“剿总”的副总司令;沈向奎来了,出任重建的新8军军长,当然还有其他将领,这里就不罗列了。虽然蒋介石多有不满,多有掣肘,但最后还是批准了卫立煌的请求,可等大伙来了以后,卫立煌又发现,这些人是人才,也确实是真人才,可手中并没有基本部队啊,于是,又让他们主动接近远征军、老东北军将领,拉拢他们为己所用,让他们参与部队的整训,等等。比如,副总司令陈铁就和廖耀湘关系不错,兵出营口迂回援锦的方案就有陈铁的意见在其中。
现在,锦州终于打起来了,蒋介石严令沈阳主力出辽西走廊西进救援锦州,还派出了参谋总长顾祝同坐镇指挥,卫立煌怎么也想不开,于是就对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:“根据情况判断,目前共军主力部队在辽西走廊、彰武、新立屯一带地区,如沈阳出兵,中途必遭覆灭,正中解放军围城打援之计。现在由沈阳派一个军空运援锦,已经是迫不得已,要把沈阳主力拿出去,置沈阳于不顾,这是失策的。希望华北增兵葫芦岛,由锦西援锦州。”他决定在葫芦岛设立指挥所,以陈铁和彭泽如分任指挥所正副主任并以彭泽如兼参谋长,统一指挥援锦部队。
陈铁是贵州遵义人,1898年生,黄埔一期毕业。毕业后任军校教导团基层军官,参加北伐,后升任团长,中央军校军官团团长。1928年入陆军大学特别班深造。毕业后复任中央军校军官团团长,后历任第14军第83师第294旅旅长,第83师副师长。1935年10月任第14集团军第85师师长,率部参加忻口战役。1938年6月升任第14军军长,率部参加上高战役。后历任第36集团军副总司令、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、第1集团军副总司令、东北“剿总”副总司令等职。这个人在蒋介石心中,是一个已经打上了“通共”标签的人,以蒋介石的秉性,无论卫立煌如何保荐,蒋都不可能重用他。
彭泽如也是老十四军的人,笔者一时没有查到其相关资料,他此时还兼任着郑洞国第1兵团的副司令官,名头不少,没有一个实用的。
陈铁和彭泽如二人,根据卫立煌的决定,草草地组成指挥机构,随即就出发赶往葫芦岛。临行时,卫立煌对他们说:“我已电范汉杰坚守待援,并电催华北傅先生,尽快将援军集结葫芦岛,希望你们到达后,集中使用优势兵力,早解锦州之围。”二人遂领命而去。
在这里,笔者再说句题外话,就个人而言,这种跟着老长官到异地任命,有其极大的好处,那就是不用再努力,就能成为“宠臣”了,但也有不好之处,那就是如果不紧紧跟随老长官,别人针骂你,是条没有良心的“狗”,如果以老长官的意志为意志,别人会骂你是老长官带来的“狗”,狗的日子,好过不好过,或许只有自己知道了。 #俗人读史#
股票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